新华社西宁4月12日电(记者陈国洲 钱荣)仲春三月的一天,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完全小学挂满唐卡作品的教室内,13岁的藏族学生仁青尖措席地而坐,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描细绘,学习唐卡绘画。
与此同时,校外的吾屯村里,尖措的父亲更登正在向几位外国游客介绍他的唐卡作品。话里夹着几句英文,更登比内地任何一名精明的销售员都不逊色。他的身后3个徒弟正在认真作画。
同仁县在藏语里被称作“热贡”,意为“金色的谷地”,著名的藏族热贡艺术就起源于此。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壁画、雕塑、雕刻、堆绣、建筑装饰图案彩画等多种形式。
走进同仁,走进吾屯,到处洋溢着浓浓的热贡艺术文化氛围。通过学校教育、市场引导,青海南部牧区正发力开启热贡艺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门。
尖措绘制唐卡的技艺一半来自家传,一半来自学校课堂。在学校展览室里,尖措的一幅千手观音像挂在显眼的位置。虽然画工还略显粗糙,但也很难想象它出自13岁少年之手。
与全州绝大多数学校一样,吾屯完全小学从2002年开始开设热贡艺术课程。2006年州里进行民族教育综合改革,民族文化进校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黄南州教育局局长赛日尖参介绍说,从2006年开始,黄南州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课程,如堆绣、藏戏、藏族民俗等,而且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编制的乡土教材。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热贡艺术专业课。
“民族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使孩子们从小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赛日尖参说。
课堂教育也逐步扩展到成人。同仁县政府从2007年起每年还举办规模不等的热贡艺术培训班,邀请有多年创作经验的工艺美术大师对农牧民进行培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更登达吉等都是培训班上的常客。
除了可以传承本民族文化,更登并不讳言让儿子学习唐卡绘画是为了以后他能有一个“金饭碗”。
唐卡艺术为更登所在的吾屯村人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热贡唐卡艺术开始走上市场化,一幅精美的唐卡艺术品售价过万。如今吾屯村几乎家家都盖起了富有藏族特色的砖木瓦房,不少人家还买上了私家车。
据了解,黄南州全州18万农牧民人均收入约为2300元,而热贡艺人每年收入至少2万元,示范效应显著。
目前黄南州各类热贡文化产业单位发展到90多家,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农牧民达7000多人。仅吾屯村,就有超过85%的人家从事唐卡绘画。热贡艺术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欧洲市场尤为看好。
唐卡画师桑斗合告诉记者,他从事唐卡创作已有23年,现在每年靠出售唐卡能收入好几万元,这在村里只属于中等收入水平。
据统计,目前同仁县每年热贡艺术品销售额达2000万元,占全县旅游业收入一半。在农牧民年收入中,热贡艺术创作和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16.7%。
为了确保热贡艺术的健康发展,青海省采取了多项举措。2005年底,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将唐卡和堆绣列入第一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范围,同仁也于2006年8月成立了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
为规范唐卡制作水平,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7年下半年还发布了《热贡唐卡》地方标准。这是首个唐卡制作地方标准。
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热贡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马盛德在对黄南进行考察后认为,热贡艺术,尤其是唐卡艺术在同仁的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值得关注与总结。
2009年,热贡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