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省城城西区五岔路口,可以看见省工商银行的大楼,这一片就是殷家庄的旧址。
1950年冬,在殷家庄“农民协会”和“抗美援朝分会”的组织领导下,以男女青年和学生为主的农民秧歌队在殷家庄组建起来了。从此,村南头的学校(位置在今城西区五岔路口省工商银行大楼)里锣鼓喧天。青年人带着从未有过的激情,兴奋异常地聚集在一起,学扭大秧歌,学唱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嘹亮的歌声打破了村庄往昔的寂静。
殷家庄的农民秧歌队,是否为我省首个秧歌队,笔者不得而知,然而这支农民秧歌队独特的演出形式,颇具特色的演技,在西宁恐怕是绝无仅有的。这支秧歌队,得到了全庄大多数人的支持。很多庄户人家,慷慨解囊,捐资献物,很快彩旗、锣鼓家什一应俱全。我记得很清楚,带头参加秧歌队的有民兵李发元,青年工人柴得禄,乡政府的通讯员罗文彦,还有杨文兰、张玉莲、殷芳兰、李秀花等人。
秧歌队一出场,走在最前面的人举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后面的人擎着红、蓝、黄、绿的彩旗敲锣打鼓,男一行女一行,步履轻盈,彩绸飞舞。领头的男队员打扮成工人老大哥,他头戴鸭舌帽,身穿白衬衣、蓝色的背带裤,举着锤子,领头的女队员头裹白羊肚毛巾,腰束彩带,手握镰刀,代表农民,与男队员组成了“工农联盟”的阵势。大家踏着鼓点,一会儿是“行进步”,一会儿是“十字步”,扭呀跳呀。
1950年春节,这支秧歌队天天出动,活跃在殷家庄以及谭姓庄、莫家路、贾家庄,直至小桥一带。有时,秧歌队也进大西门,在城内街道上演出。
与我年龄差不多的尕娃们,都很羡慕秧歌队员,一心想参加秧歌队。但他们嫌我们小,就是不让参加。我们一听锣鼓响,就赶紧从家里跑出来,跟着秧歌队一块儿跳,大人们说我们是“尾巴”。有时领队的人会让我们暂时顶替一下,背背鼓或举一会儿彩旗,被选到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没被选到的人十分沮丧。
1950年春节过后,这支秧歌队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街头活报剧。每到一个宽展的十字路口,或到一个村子的打麦场上,锣鼓一响,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来。先是扭上几圈秧歌,再是歌声迭起“解放区的天”……等歌一结束,新编活报剧(今天叫小品)开始,演员们活灵活现的演出让观者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