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丹噶尔古城人物小档案朱 绣生活年代:(1887-1928年),字锦屏,青海湟源人,原籍西宁。主要事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名士,一生积极倡导创办实业,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曾不顾个人安危,赴藏谈判,促成西藏问题的和平解决,为维护民族团结、安定边陲作出了贡献,有“边事专家”之誉。点 评生长在边地小商人家庭的朱绣,不依靠同教、同族、同乡、裙带及金钱关系,能于十年间青云直上,成为青海政界中重要人物,其才能天赋之高可以想见。他出使西藏之前,时人期望甚重,有人送诗云:“破碎山河不可收,何堪同室自为仇。凭君好借天湖水,一洗中原五族羞。”其行果不负众望。
及至被刺杀,西宁群众编唱一首“花儿”道:“朱锦屏死在莲花台,周子扬作了个伴儿;国民军谣言不上来,孽障死西宁的汉儿。”可见其在青海群众中的威望和地位。朱 绣从私塾学童到商行学徒,是湖南人黎丹“慧眼”识人并举荐了他;漫游大江南北、结交名流,大力兴办教育和实业,一心只想建设青海;为安边稳疆,衔命入藏唇枪舌剑,启程返甘,达赖亲自设宴饯行;天妒英才,河湟赤子遭马家军阀伏击饮恨辞世…… 弃学从商幸遇“伯乐” 马麒幕府崭露头角朱绣,近代青海政治家、文化名士。字锦屏,青海湟源人,原籍西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于湟源城的一个商人家庭,排行第三。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幼年时从湟源杨景升学习经文,杨氏以为朱绣可造。十八岁时,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读书求功名的路途不通,父亲朱义山便叫朱绣弃学从商,在山西人开设的乾泰永商店当学徒。
当时恰值辛亥革命前夕,新思潮风起云涌,宣传新思想的报刊在京津等地纷纷出现,青海虽然地处偏僻,但往来于京津的商人却无意中把那些新思潮、新报刊偶尔带到这里。朱绣听后、读后,大为兴奋,遂先后托人从天津和上海订购了《益世报》、《申报》、《大公报》等著名报纸。他每收到新报时,便仔细阅读,并反复思考,认为这些新思想的确很有道理,同时也从中意识到了救国救民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义务。民国初年,他已有单独营业的资本,并能讲一口流利的商业藏语,经常带领语言不通的青海各族盐贩运者到丹噶尔(湟源县旧称)厅宫盐局办理有关手续,在那里结识一些盐局官员,对政界之事亦有所了解,于是产生了弃商从政的念头,但那时他还没有门径。 1914年,湖南人黎丹来任西宁道尹。黎丹很注意网罗地方人才,介导文化教育。有一天,黎丹到乾泰永商店买东西,发现朱绣存有不少新式报刊,便与朱绣坐而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