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林王氏,于咸丰八年(1858年)农历5月生在乐都寿乐乡土官口村王姓农家,卒于民国二十五年农历六月初九,享年81岁。
那时,我们这里工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祖母成家后,家境十分贫寒,仅有一二亩薄田,之后祖母生有五子,最小一子抱养给她的妹妹为嗣,当时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祖母不怕艰难,戴月披星,勤俭持家,之后家境逐渐好转,人口渐渐多了起来。
当时在农村里有家大人多为荣的习俗,其理由之一是有“国民党税多”之说,有一种税叫“烟洞税”,即以户为单位上缴规定的税额,一两口是一户,十口八口也是一户。拨壮丁也是以户为单位,为了避免苛捐杂税,兄弟们尽量在一块儿生活,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分家的;二是家大人多,说明家庭和睦,老人教子有方。
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我家人口增到三十多口,有种田的、做买卖的,也有念书的,还有在外干事的。是年,也就是我父亲在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在兰州)毕业后在西宁师范当教员的第二年,甘肃省政府主席薛笃弼,因地方申请和西宁长官的报请,奖励了一批地方上堪称品德兼优、为社会公认的楷模人物,我祖母得到了他手书的“德方孟母”匾额。
赐给祖母的匾额,使用本地油松制作,原长241厘米,宽96厘米,厚5.5厘米,重35公斤,为淡红色油漆面,从右至左刻有“德方孟母”四个大字。字大33厘米,匾额上款为“中华民国十六年”,下款为“甘肃省长薛笃弼”,并刻有长方形印章一枚。此匾原挂于我们老家北房门头顶。后来怕惹出麻烦,堂兄林中傅于1958年请木匠将匾上刻的字用刨子基本推平,但尚能看清楚(见照片)。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甘肃大旱,颗粒无收,疾病蔓延,灾情十分严重。这年1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薛笃弼视察平凉灾情,致电刘郁芬(冯玉祥部国民军驻甘肃部队司令)谓:平凉迭遭兵匪,庐舍荡然,釜罄如洗,草根树皮,挖掘殆尽,死亡之余,或卧病不起,或赤身无衣,此种奇灾,历所未有。甘肃全省灾区殆遍,而兰山、谓川、西宁、宁夏各区痛苦较平凉尤甚。是年5月,薛笃弼视察陕甘后报告行政院称:陕甘灾情更为严重,甚至人相食,行政院遂拨赈灾款,但多为经手官绅从中贪污,灾民所得寥寥无几,灾民为了死里逃生,便大量涌向河西走廊及青海各地。
我祖母为人和睦良善,有着扶伤救死的心肠,目睹饿殍遍地之惨状,在薛笃弼赠的“德方孟母”匾额感召下,急与我几位伯父商量,毅然拿出从贵德、湟中等地做生意积攒的两千余斤青稞加工成面粉,叫我伯母、母亲、堂嫂等人做成稀饭,祖母亲手盛给灾民,民间叫做放赦饭。就这样,赦饭放了一春一夏。
为了颂扬祖母的恩情和功德,教育子孙后代耕读传家,家父与几位伯父曾多次商量,准备给“德方孟母”匾额配上对联,挂于萱堂前檐柱上。当时家父林育德(字葆三、葆珊)由于酷爱书法和收藏名人书法,结识了我省书法名家李德渊。于是,请李先生手书了“懿范著态丸桂兰腾芳光梓里 荣褒锡凤豪文书颁颂表萱堂”的对联。对联写毕不久祖母于1936年与世长辞,故未再刻字。(作者:林中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