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动博士学位教育。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学科基础,教育部特批我校与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首次招收6名博士生并启动博士学位教育,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学位教育体系趋向完备。
二、组建交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工科学院。强化工科院系调整和设置,在人员招录、经费投入、教学及住宿用房安排、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工科专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实践教学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效果逐步显现。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特等奖3项及一、二、三等奖43项;51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43人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
四、圆满完成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改革。形成业绩量化、依分定岗、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并提出下一轮岗位聘任工作指导意见,构建了专业技术岗位评聘长效机制。
五、进德楼、修业楼投入使用。国家投资1亿元的新校区教学楼、实验楼交付使用,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迁入,三个学院教学实验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六、《青海民族研究》跻身三核心期刊。《青海民族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目录,成为青海唯一、西北少有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家权威评价中心认可的核心期刊。
七、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加大。天津大学从工科专业建设、为教师单列博士生招生计划、学术与管理经验交流、支援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北京工业大学增设合作基础基金研究项目。
八、招生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本科生志愿率达100%,招收硕士研究生544人占全省40%,在校长期留学生139人、学历生22人,分别占全省82.7%和91.7%。总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创历年新高。
九、建成学校荣誉体系。首次为9名教职工授予“进德修业之星”称号,为120名高龄职工授予“寿星”称号,与学生“进德修业之星”、终身教授、优秀本科教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等,构成学校荣誉体系。
十、创制新校歌。新校歌浓缩学校特殊历程、贡献、使命,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体现雄健豪迈风格,与堪称经典的校训及校徽、校史馆、学科馆等一道,成为民大精神的重要载体。